2024年1月19日這天,對于周琦來說,是個值得一生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在人民大會堂,他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這是他工作43年來獲得的最高榮譽。
無數次回想起那個振奮人心的時刻,如今已快滿60歲的周琦依然感到熱血沸騰,“這個獎讓我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為祖國多找礦、找大礦、找富礦的決心?!?/p>
周琦是自然資源部基巖區礦產勘查工程技術中心主任、貴州省戰略礦產智慧勘查重點實驗室主任、貴州省地礦局首席科學家,從17歲開始,他一直在“尋錳”的路上。
43年來,他帶領貴州省地礦局103地質大隊“貴州省錳礦資源預測評價科技創新人才團隊”(以下簡稱103地質隊)走遍貴州山水,打破了我國錳礦找礦久攻不克的困局,實現了我國錳礦地質找礦的最大突破,重構了國家錳礦資源格局,為維護國家錳礦資源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為貴州實施新型工業化和“富礦精開”戰略,發展新能源電池、新材料產業提供了資源支撐。
周琦(左一)在野外現場教學。
時間回到1978年。
這一年,周琦14歲,初中畢業,以石阡縣總分第一的成績被原地質部昆明地質學校錄取,就讀地質調查及找礦專業。
17歲畢業,周琦被組織分配到103地質隊工作,他的踏實認真很快得到單位錳礦專題科研組組長的賞識,并成為其科研助手。
周琦的良好表現,令單位的前輩們青睞有加,經常帶他跟隨錳礦科研組到野外考察。野外工作異常辛苦,但也是這份辛苦讓他看到貴州老一輩地質科技工作者吃苦耐勞的品質,堅定了他日后克服種種困難,“尋錳”到底的決心。
周琦和團隊討論技術問題。
1990年,貴州的“尋錳”事業陷入低谷。
在那以前,傳統的錳礦外生沉積成礦理論認為,錳礦主要是在盆地邊緣或是在海邊成礦,來自遠古大陸的錳質經長期風化、剝蝕、搬運等,最終在盆地邊緣或海邊沉積成礦。
但周琦始終認為錳礦的出現有規律可循,傳統的錳礦外生沉積成礦理論難以解釋。
為進一步深化自己的錳礦成礦新認識,周琦決定繼續深造。2000年,周琦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先后攻讀了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博士畢業后,周琦突破了國際上錳礦主要是外生沉積成礦理論的束縛,創立了全新的錳礦噴溢沉積成礦的新理論,研發了一套隱伏噴溢沉積型錳礦找礦關鍵技術體系。通過轉化應用,這套體系在黔東地區實現錳礦找礦重大突破,使黔東成為世界級錳礦資源富集區,貴州錳礦資源儲量躍居亞洲第一,維護了國家錳礦資源安全。
周琦(左二)在松桃苗族自治縣大塘坡錳礦區指導工作。
與此同時,他的團隊將創立的隱伏噴溢沉積型錳礦找礦勘查理論技術體系,推廣應用到貴州遵義二疊紀錳礦國家整裝勘查區找礦實現新突破。
在這個過程中,他帶出來的許多年輕人也脫穎而出——團隊成員1人于2017年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2018年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19年入選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團隊成員2人于2017年榮獲貴州省青年科技獎。
“尋錳”43年,周琦不僅帶出了一支優秀的地質科研團隊,還獲譽多項——先后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貴州省高層次創新型“十層次”人才,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周光召科技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諸多榮譽勉勵著周琦孜孜不倦地活躍在科研一線,他意氣風發地說:“踏遍青山找礦報國是我的初心,也是我奮斗終身的事業,我將永遠保持奮斗精神,將找礦進行到底,為貴州省推進‘富礦精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盡自己的一份力量?!?/p>
編輯: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