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 id="py04g"><label id="py04g"></label></tr>
      1. <acronym id="py04g"><label id="py04g"></label></acronym>
        <acronym id="py04g"><label id="py04g"><xmp id="py04g"></xmp></label></acronym>
        <td id="py04g"><strike id="py04g"></strike></td>
        <pre id="py04g"><label id="py04g"></label></pre><td id="py04g"><ruby id="py04g"></ruby></td><table id="py04g"></table>
        聚商機,共發展,贏未來

        【石阡作家訪談】梁沙:我將一次次愛上這世界

        2024-01-27 10:33:42

        編前語:貴州省石阡縣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古往今來,孕育了一輩輩作家詩人。近年來,一批石阡籍作家和石阡本土作家的作品走出山外、面向全國,不斷從高原向高峰攀登。為了記錄當代石阡作家創作歷程、展示石阡作家創作成果,更好地謳歌新時代、續寫新華章,特開設“石阡作家訪談”專欄。

        訪談記者:馬曉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石阡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

        作家簡介

        640.jpg

        梁沙,1992年11月出生于貴州省石阡縣石固鄉石場村。2012年學習現代詩歌創作,有作品發表于《民族文學》《詩選刊》《山花》《中國詩歌》《星星詩刊》《貴州日報》等刊物,2015年獲“第二屆尹珍詩歌獎·新人獎”,同年獲“第四屆梵凈山文學年度獎”?,F為貴州民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那些青蔥歲月里的種子

        秋天是耳邊無法形容的美麗花朵

        在他鄉,離家鄉不遠的地方

        以一個客人的身份游離在河面桂花是香的。老水井旁,花香和泥土是一樣的

         ——摘自梁沙詩歌《老水井旁的小孩》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小學時,語文老師帶領梁沙們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所描寫的百草園生活與她的童年生活很相似,幼小心靈的共鳴,使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學世界的神秘。 

        自從上小學后,父母外出打工,梁沙便成為同舅舅生活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性格執拗且不善言辭、從小鐘愛于閱讀和寫日記,將對父母的思念都寫在日記上。至今還保留著小學時所寫的一大摞日記本。

        梁沙家老屋對面是郵局,每當郵差伯伯外出送報時,她就溜到郵局柜臺前,看著里面一摞一摞的書信和報紙,想象著它們從何而來,要到何處去。外公是村支書,常愛看《人民日報》,有時候也給她和眾表兄妹讀讀新聞講講故事。梁沙經常向表姐借課外讀物,最先是注音版的《安徒生童話》,隨著年紀增長,開始閱讀《魯迅文集》。

        梁沙小學初中都在石固鄉九校就讀,學校有“希望工程”圖書室,在那間小小的圖書館里她第一次讀沈從文的《邊城》,石阡作家林盛青老師的《烏江怨》、龍潛老師的《黑瓦房》。她想,既然我的身邊有這么多優秀的作家,為什么我不能寫寫看呢?這個念頭使她在《新概念》雜志上發表了一篇作文,內心深處悄悄種下了一顆“作家”種子。

        640 (1).jpg

        在初中上晚自習時,梁沙的同學們傳閱從小賣部租來的韓寒的小說《零下一度》,一名同學在聚精會神地看時被新來支教的數學老師發現后給沒收了,這名同學懇請老師還給他,他在講臺上淚流不止,好像忘記了班上四十多名同學都看著他。這件事讓她第一次感受到文學的感染力,也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夢想。

        中考后,梁沙進入石阡民族中學讀高中。在民中圖書館,她和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民中第一個文學社團——溪源文學社,當時,溪源文學社團的骨干成員都在進行詩歌創作。

        高中的某個下午,梁沙獨自在教室里背單詞,抬頭間看到窗外細雨蒙蒙中的稻田,看著看著就流著淚寫下家里的稻谷和空蕩蕩的老房子以及養了十來年的老狼狗。后來,她的班主任陳堂煜老師把這篇習作推薦發表在了《貴州都市報》副刊,這是她第一次公開發表文學作品,讓她高興了好一段時間。

        至今,梁沙仍時常緬懷那些青蔥歲月里的肝膽相照。   

        在“停下來”的光陰里讀書習字

        我不愛閃著光的金子不愛公主的王冠不愛情人的胴體我知道,我將愛上這世界窮極一生。一次又一次

         ——摘自梁沙詩歌《我知道,我將一次次愛上這世界》

        不同于年少的夢想,在高中時代,于梁沙而言“作家”是一種無上榮光,同時也意味著相對應的責任,因為這份責任,她將那小小的夢想藏在心靈的最深處,開始了向內的思考。進而發現:她的寫作是自我獨白或內向思想的剖析,也是一種記錄習慣。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人們在缺陷需求層次尚未滿足時,增長需求僅僅是設想。顯然,她不擅長做白日夢,但她想一個作家是必須具備發現自我和實現自我的能力,她相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640 (2).jpg

        時任《民族文學》雜志社的編輯石彥偉讀了梁沙的詩,寫下:梁沙習慣以沉靜的氣息書寫對生命的認知,含有幾分古典的幽雅、禪意的靈動,也有著女詩人特有的婉約與清秀?!耙豢脴湓谝估镄褋?不開花,不結果/安靜的反芻白天的蒼白”(《炎涼》)這樣的詩句使我不忍妄加猜測,梁沙不動聲色的外表之下,藏有怎樣巨大的悲憫與柔軟。

        梁沙也喜歡詩人海子,幻想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人生階段的期待不同,所偏愛的作品也不盡相同。如今她喜歡上了伊麗莎白·畢肖普,特別是包慧怡譯版《唯有孤獨恒常如新》。大概是少年的心性沉淀下來。

        曾經,梁沙覺得自己是一個敏感易碎的女子,正常不過的四季更替也能讓她觸景傷懷,一句古詩詞就會讓她涕淚橫流,街角一隅的景色也能讓她聯想到生老病死……

        當年,“貴州石阡90后詩歌現象”引起了省內外文壇的關注,梁沙是其中干將之一。在梁沙看來,起初大家是因為文學社的發展,后來被冠以“石阡90后”之名后,展現自身價值不負前輩們的期望就成為共同的向心力。2012年8月,在參加了石阡縣協辦的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后,“石阡90后詩歌群體”都有了精神歸屬,詩歌已是閃亮的標簽與責任,這是屬于他們特有的群體動力。她相信“石阡90后詩歌群體”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2014年8月,在貴陽市舉行的“泉都新詩情”——石阡90后詩歌現象研討會上,來自省內外各地知名詩人、評論家非常認真仔細地指導那些青春飛揚的詩句,讓梁沙意識到文學創作與文藝工作者時代擔當的內在關聯。

        640 (3).jpg

        2015年9月,梁沙榮獲第二屆尹珍詩歌獎·新人獎,年紀輕輕,奪取了貴州最高級別的專業詩歌獎,關心關注她的老師們曾叮囑她要“靜下來”“沉下來”。后來,在生活的瑣碎里,她不得不“靜”“沉”下來,最后“停下來”。她很慶幸能在“停下來”的光陰里,讀書習字,在望風云舒展的同時保持繼續學習的能力。長路漫漫亦燦爛?;厥?,她感覺只是停步休息了一會兒。 

        想給未來埋下最好的伏筆

        小腹隱隱作痛,行經般或許是種子在扎根它吸收貧瘠直到肉體變成黑色的泥土

         ——摘自梁沙詩歌《女人的身體是個巨大的容器》

        游歷在人間的這些年,梁沙先在某高中任教,后成家生育、相夫教子,還運營了銅仁市第一家食品類天貓旗艦店……她深刻地體會到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其定位,不負當下便是給未來埋下最好的伏筆。

        沉浸在家的溫暖和塵世的紛擾中,梁沙擱置了詩歌創作,內心時常自責,辜負了師友們殷切的希望。如今,再次以學子的身份進入校園,成為貴州民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深感知識的浩瀚無垠與自己的渺小,但她想既然是一只笨鳥,那就飛久一點吧。

        640 (4).jpg

        梁沙認為,衡量“好作品”的標尺是多元的,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但總歸會有收獲。文學作品是思想輸出的直接體現,對于個人而言,她更傾向于重復閱讀能讓人深度思考的作品。每個階段對生命的感悟與解析不能一概而論,恰如少年的靈性與青春的悸動色調各異。她認為下一件作品會更讓其滿意,她期待一個更富“智與立”的自己。

        創作多年,梁沙自己“稍微滿意的作品”是:2012年創作的《雪顏》 、2012年創作的《水底》、2013年創作的《老水井旁的小孩》、2014年創作的《我們,是我和你并排》、2014年創作的《你看到的是我選擇給你看的》、2015年創作的《女人的身體是個巨大的容器》、2015年創作的《那個站在冷風里的女人》。

        梁沙今后打算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加系統地學習文學知識,但創作大抵會繼續佛系。如果有一個恰當的時機,她要給自己和詩歌一個交代。

        故鄉日漸遙遠虛幻

        那些年的心情屋檐上的水珠。將落未落那是一種情愫一種只有眼里的淚水熟悉的味道或許,是往昔

        ——摘自梁沙詩歌《我們,是我和你并排》

        石阡縣石固鄉石場村街道旁原來長槐花樹的位置都已經種下了行道樹,梁沙長大的老屋子已經空置,社會經濟蓬勃發展,而故鄉日漸遙遠虛幻。

        640 (5).jpg

        石阡縣石固鄉集鎮一角

        對于石阡縣城,梁沙是時常惦念但又極少回去看看,自成家以后再未看過佛頂山的森林與龍川河的流水,筆下最多的就是仍然居住在街角的父母與空置的老木屋。偶爾帶孩子們回家看望父母,也只能讓他們體驗上樹掏鳥下河摸魚的童趣。

        梁沙認為,新媒體的東風對石阡作家而言是一個發展契機,但也是一把雙刃劍,時代飛速發展,但作家應該認清作家的本質定位,把“作家”二字拆開來談,“作”是輸出,“家”是輸出的根本?!白骷摇眰円詡€人標簽賦能家鄉發展,也是時代賦予的特殊使命。

        石阡民族文化鮮明、紅色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有著“中國溫泉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苔茶之鄉”等美譽。在創作中,梁沙認為石阡作家應秉持文化自信的態度,將個人名片與地域標簽有機結合;立足于民族之根,發掘本土文化,講好本土故事。

        梁沙在《深夜,千里以外的疼》中寫到:雨淋濕了我的村莊/母親不在家/梁上的燕子窩破得裝不住一絲風/此刻,老狼狗比我更溫順/它在寂寥的老木屋里哭得像一個孩子。

        有時,梁沙也會為老木屋疼,像一個孩子。

        編輯:向娟


        欧美三级三级三级爽爽爽_日韩 欧美 一区 不卡_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孕妇_国产激情免费视频在线观看